以土壤水分為切入點,春玉米種植耕地為對象,對比研究免耕和傳統(tǒng)翻耕條件下的水土效應,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水分時空動態(tài)變化及土壤相關物理性質的影響。
實驗地域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, 全年四季分明, 年均氣溫11.8 攝氏度,年均降水量 579.1 mm, 降水年內分布不均,主要集中在6-9月。 試驗區(qū)土壤為潮土, 土層深厚,地下水埋深10m以下,土壤基礎肥力較好。大田試驗*不進行灌溉,驗共設 2個處理: 傳統(tǒng)翻耕(CT), 玉米收獲后留茬20~ 30cm, 其余秸稈全部收獲,次年春播前翻耕土地, 翻耕深度約30cm; 免耕覆蓋(NT), 全年不翻耕, 標準免耕機粉碎玉米秸稈后覆蓋地表,秸稈粉碎后長度<10cm,用量7500 kg.h m- 2,次年春播時采用免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施肥和播種。在春玉米整個生長期( 4-9),測定降雨量,并每兩周用土壤水分溫度計監(jiān)測土壤 0~10、10~20、 20~30、30~40、 40 ~60、 60~80、80~100 cm土層的土壤含水量.
根據(jù)測量結果,在春玉米整個生長期,研究區(qū)免耕和翻耕地0~100 c m土層的土壤貯水量隨時間及降水的變化趨勢一致,且免耕土壤的貯水量在不同時刻和不同降雨條件下均高于翻耕土壤, 這與免耕覆蓋對土壤水分蒸發(fā)的抑制作用及其對土壤物理性質的改善密切相關.免耕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、增加土壤孔隙度、提高液相所占比例, 使其三相比更趨近于農業(yè)土壤的三相比,免耕土壤水穩(wěn)性團聚體的數(shù)量均明顯大于傳統(tǒng)翻耕,粒徑0.25~0.5、0.5~1、1~2以及> 2 mm的土壤水穩(wěn)性團聚體含量分別是翻耕的3.0、7.2、4.8和 7.5倍,由于土壤中>0.25 mm的水穩(wěn)性團 聚體含量是影響土壤團聚特征和穩(wěn)定性的主要因子, 土壤中>0.25mm的團聚體越多, 團聚體的水穩(wěn)性越大, 團聚體的破壞率越低, 故免耕土壤團聚體的水穩(wěn)性較好.上述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善均有利于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.由于土壤水分狀況受降水量、作物吸收和蒸發(fā)、蒸騰等因素的綜合影響,免耕較翻耕土壤水分的增量在不同時期的差異較大, 其增幅表現(xiàn)出較大的波動范圍。
歡迎您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信息